中文書名:《光与盐》第二卷
英文書名:Salt and Light II: More Lives of Faith that Shaped Modern China
作者:【美】李可柔博士 毕乐思 编著
(Dr. Carol Lee Hamrin / Stacey Bieler)
頁數:321
谁适合读这本书:
- 渴望以圣经为原则、以神为中心来生活的人
- 渴望从“历史角度”了解基督教信仰带来影响的人
- 渴望拥有光与盐的人生的人
- 渴望深入了解真实历史的人
- 渴望反思生活和希望自己的生活作出改变的人
- 渴望牧养教会的人
- 渴望学识和学术以及历史知识上有所提高的人
- 渴望传递真理给别人的人
光与盐的信仰人生带给世界光明
主题:
探索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名人,影响近现代中国的信仰人生。
内容简介:
本书中介绍的这些人物在国家遭受外国侵略之际,致力于维护中国社会,坚忍地回应时代挑战。他们的价值观和他们所服务的机构,为重建中国社会以促进战后中国复兴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了贡献。本书介绍的这些人士不仅以他们自己的言语和行动,更以他们的人格品德祝福了他人。我们希望,他们的事迹能够对今天的人们有所启发和激励。
这本书可以给我们什么——
拥有真理的信仰可以活出光与盐的人生;信仰人生带来历史的改革;美好的品格和真实的信仰激励后人前行。
作者简介:
李可柔博士(Carol Lee Hamrin)
乔治梅森大学的研究教授和世华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这两个机构都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她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得中文和比较世界史博士,之后任美国国务院研究专家二十五年。2003年,李博士因其杰出的公务活动获得公共正义中心的“领导奖”。她在华盛顿地区的几所学院教授研究生课程,并有若干书籍和文章面世。她的著作包括《光与盐》(2009、2010和2011版),《上帝和凯撒在中国:政教张力的政策含义》(God and Caesar in China: Policy Implications of Church-State Tensions ),《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决策过程》(Decision Making in Deng’s China)和《中国与未来的挑战》(China and the Challenge of the Future)。
毕乐思(Stacey Bieler)
《“爱国者”还是“卖国者”?——中国留美学生史》(Patriots or Traitors? A History of American-Educated Chinese Students)的作者。作为《光与盐》(Salt & Light,2009、2010和2011版)的合编者,她撰写了关于容闳、梅贻琦、晏阳初以及徐氏家族的数篇文章。毕女士1994年获得密歇根州立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作为独立学者,她与人合著了《中国就在你门前》(China at Your Doorstep)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和福音》(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Gospel)两本书。她在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国际节目社区志愿者董事会担任董事。
评 论:
名家推荐:这本书说的是历史,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讲的是以往的志士仁人,却有益于今日的平民百姓。所以我很希望,有幸能够识字读书的年轻“读者”,不但要读读这本书,更要深长思之,并且起而行之!(何光沪)
豆瓣评论
我们应该感动欣慰和自豪,因为我们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中国曾经也是“有信仰”的国家,有过一些人,在战乱频繁的20世纪初,仍然热心公益,投身到实践当中,为社会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从这些人的故事中,我能够感觉到近代中国的轰轰烈烈,有了一种更全面的视野。
作者做了大量的档案搜集工作,要整理运用这些资料也是相当不容易。这是一本历史人物传记,自然不可避免的会有主观和偏见的内容。总之,以普通人的视角来看,这是一本引人入胜,气势恢弘,读了之后还会有一些反思的书。
如果你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对基督教感兴趣,或对社会公益感兴趣,这本书就是你必买的。
目 录:
导论 1
第一章 东西方沟通的桥梁——颜永京、颜惠庆父子 1
李 可 柔 Carol Lee Hamrin
颜永京是最早从美国高等院校毕业的中国人之一,曾协助创立上海圣约翰大学。他的儿子颜惠庆在动荡的民国初期先后担任过总理和外交部长。
第二章 教育改革先驱——马相伯 31
魏 扬 波 Jean-Paul Wiest
马相伯出身于一个杰出且具影响力的天主教家庭,是复旦公学和辅仁大学的创始人,并参与中国科学院的创立。
第三章 胸怀愿景的革命家——黄乃裳 53
黄碧瑶
黄乃裳在辛亥革命前,一直是中华民国创立者孙中山先生的重要支持者,清末创办在沙捞越(现马来西亚)的基督徒属地,后来成为记者,中华基督教青年会(YMCA)领袖,民国初期福建很有影响的政治家。
第四章 从苦力到教育家和慈善家——邝富灼 77
张志伟
邝富灼出身贫苦,凭个人奋斗在国外获取高等教育学历。作为商务印书馆英文主编,他影响了几代中国的英文读者。他亦是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和扶轮社的奠基人之一。
第五章 黑暗中的光——尹任先 99
王文宗
尹任先协助开创了中国纺织业,作为民国时期的高级财经官员,其廉洁闻名遐迩。二战后,他在苏州创办了圣光学校。
第六章 秉持基督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教育家——曾宝荪 121
毕乐思 Stacey Bieler
曾宝荪留学英国,回国后建立了一所女子学校,该校是首批由中国人主办的女子中学之一。她的远见卓识与交际能力,连同她显赫的家世,使其影响力遍及国内外。
第七章 牧者与学者——刘廷芳 149
包克强 John Barwick
刘廷芳是燕京大学颇具影响力的教授,也是中国基督教杰出的教会领袖,曾经主编一份重要的基督教刊物,力图改革民国时期的教会和社会。
第八章 一生为大地耕耘者服务——张福良 175
毕乐思 Stacey Bieler
张福良获得林业学和农业学硕士学位后,带领基督教会从事农村重建工作,二战期间领导救助中心工作,帮助成千上万难民逃往内地。后期在美国生活,面向世界各地推广先进的扶贫方法。
第九章 法官、天路客和诗人——吴经熊 203
林仰嵩 John Lindblom
吴经熊成人后皈信天主教,是著名的国际法律学者和法官,曾协助起草民国宪法,亦曾作为中国代表出使梵蒂冈。他翻译的《诗篇》和《新约》具有极高的文学水准,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第十章 电影教育的先驱——孙明经和吕锦瑷 227
朱影
孙明经、吕锦瑷夫妇任教于南京金陵大学,教授电影制作与摄影。孙明经制作出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吕锦瑷制造出中国第一批感光胶片。金陵大学电影部即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
第十一章 促进愿景的中国当代女性——王立明 251
包克强 John Barwick
王立明,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女性社会活动家之一,领导中华基督教妇女节制会长达三十年之久,并成功地为妇女争得选举权。她和身为大学校长的丈夫刘湛恩共养育三个孩子。
本书人物大事年表 275
作者简介 280
注释 283
封面及正文图片资料来源 320
精彩试读:
• 对儿女来说,他的确是个模范父亲。念及他的嘉言懿行,莫过于他对孩子的爱,那不是盲目溺爱,而是一种心智和道德上的教育,是他留给我们最好、最高尚的遗产……他不只是父亲,更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 得知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几个月后,颜永京去世了。在遗嘱里,他首先为自己“任何不仁慈的言行”请求宽恕。他为其有限的积蓄作了安排,支付孩子们的教育费用和结婚费用;并要求葬礼从简。他要求孩子们“善待你们的母亲,世上没有,也不可能有比她更好的母亲了”。一年后,他的遗孀也去世了。
唁电、唁信从远近纷至沓来。一对最早与颜永京同在圣约翰任教的宣教士夫妇说:
我们对早期中国基督徒的品格了解得太少了,他们有伟大的心灵,却真正谦卑,为教会努力工作。……颜先生的智慧才能,结合其诚挚、无暇的基督徒品格,使他成为本地基督徒伟大的领袖之一。
• 为了表示这所新型学院首先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马相伯命名它为“震旦学院”。古文“震”字常用以指东方;而“旦”字则表示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在马相伯看来,这个名字象征着中国光明前景的开始,犹如东方的晨光,预告着新一个黎明的到来。为了体现这所学院是中西方教育模式的结合体,马相伯依照中文“黎明”的意思,也给学院起了个贴切的西洋名字,法文是“奥罗尔”(L’Aurore),英文则是“奥罗拉”(Aurora)。
• 1942年12月,校舍竣工。尹氏夫妇的几个孩子都成了第一批学生。新学校被命名为“圣光学校”,反映出尹任先的办学愿望:学生们要学习属灵真理,这真理将引导他们的人生道路。后来,他所撰写的回忆录即取名为《圣光指引》。这所学校与普通学校的不同之处在于,所有的教师都具有坚定的信仰,都热衷于从事真正的基督教教育事业。学校为孩子们提供从小学直到高中的12年制教育。1943年2月13日,圣光学校正式开学,第一学期就有120名学生注册。注册中,每个学生家长都要签一份协议,同意学校对学生进行基督教教育。
• 在留美期间,刘廷芳也寻获了他的爱情。1911年他在乔治亚大学读书时,遇到了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女孩吴卓生,当时她正在乔治亚州中部的拉格兰日学院(LaGrange College)读书,距离刘廷芳就读的乔治亚大学120英里。吴卓生是上海一位富商的女儿,曾受教于享有盛誉的教会女子学校上海中西女塾 (McTyerie School)和日本的广岛学校(Hiroshima College)。认识不久,刘廷芳和吴卓生相爱并订婚,恋爱4年后,他们于1915年结婚。当时,二人都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多年后,当刘廷芳重返乔治亚州他们相爱之地时,特为妻子赋诗一首,这首诗流露出他们的挚爱:
虽然落日西山,
黄昏不远,
篇幅不多,
小小的卷册将完。
但无边浪漫里,
几许欢娱,
这当年故事,
能嫌太熟么?
Dr. Carol Lee Hamrin/Stacey Bieler. Presents the life stories of outstanding Chinese Christians who, as early modernizers, promoted China’s nation building and moral progress in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th centuries. These role models of believers who impacted society are largely unknown today, but they can inspire new generations of Chinese, both believers and unbelievers. New and exciting resource to awaken interest in Christianity among intellectuals. 240 Pages. English version
Read this description from the author as written up by ChinaSource.org:
Stacey Bieler together with Carol Hamrin edited three volumes of Salt and Light: Lives of Faith that Shaped Modern China. Here she talks about how Salt and Light came to be and the impact it has had on her own life.
3 Questions
1. What is the Salt and Light series?
Salt and Light is a three-volume series of short biographies of Chinese Christians who lived between 1850-1990. Each volume focuses on 8-10 different people. The second volume has two chapters with second-generation stories: a man named Yan and his son, and the Xu family—parents and children.
Although we could have focused a volume on just educators, we chose not to because Chinese Christians were active in so many aspects of Chinese society. The biographies include a writer, a filmmaker, a businessman, a diplomat, YMCA and YWCA directors, a philosopher, cultural commentators, a judge, social activists, doctors, literacy and rural workers, an artist, and a general.
In writing the articles, we asked each author to not just tell the story of what the person was known for, but to include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families and how their Christian faith motivated their actions. Many were active in their professions, but also invested in helping to address societal problems, such as promoting literacy, protecting children, and fighting leprosy. These individuals were also active in local church life, some helping to establish local churches.
To read the rest of this article click here to see it on the China Source Website.